香港文匯報訊 政府過去3年已加快北部都會區建設,新一份《施政報告》提到,北都幅員廣闊,所需資源投資龐大,行政長官李家超一直為此心急如焚。為加快發展進程,洪水橋新發展區內的片區發展,將有多項調整,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(5日)晨接受電視節目訪問時表示,其中私人住宅地將由兩幅變三幅,新增的一幅土地原本是用作興建消防、救護設施,以提高發展商投標的意欲。
甯漢豪指,北部都會區中的洪水橋新發展區,以片區開發及注資成立園區公司,營運產業用地,進行「雙軌」推動。她指,會預先平整洪水橋的20多公頃土地,園區公司只須負責上蓋建設及營運,減少投放資金進行土地平整和基建。至於另一幅涉10多公頃的片區,就會調整規劃,包括私人住宅地會由2幅變3幅,新增的一幅原本興建消防、救護設施。
她續指,有一條頗長的公路,亦會有調整,原本叫開發商助政府興建,但收到意見稱這條路真的令負擔加大很多,可否由政府興建,政府考慮後,決定自行建造,「這方面我們覺得政府做到。」
洪水橋片區發展將改為「雙信封制」招標,以吸引力增加,甯漢豪指,「雙信封制」招標即並非單純價高者得,會考慮其他因素,例如會否協助營運當中的產業用地。被問到政府會否更「蝕底」。甯漢豪指出,不覺得「雙信封」制等於蝕,政府會因應市況評定底價,不會任由開發商自行定價,「片區涉及三幅產業用地,合共約五公頃,我們都覺得是重要的組成部分,而如何興建得快,其實都是我們要考慮的打分位。我不會覺得『雙信封制』等於蝕,政府都有個底,出價不會任你(定)。」
另外,為加快北都區發展,新一份《施政報告》提出為北都設專屬法例。甯漢豪稱,並非2022年精簡整體法定程序的延續,亦不會減少城規公眾申述程序,專屬法例包括調整發展參數,不會對環評等有大改動, 「不是希望有甚麼大改劃程序再縮減,而是一些現有參數,我們作出一些微調,可否用簡單申請程序。其實北都基建容量,按理一段時間都未用完,我們毋須太擔心,加少少容量或高度改一點,會令交通有負荷或者對環境很受影響。」
她續指,無打算對環評程序有大改動,「不排除在施工階段,有時有些地方不容許24小時施工,怕有嘈音,就要取得批准。但如果在新發展區施工,我們想提速,周圍又未有人入伙,是否能有簡單的程序處理。」對於此舉能加快多少發展,她指,難以評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