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南省东方市以村集体“三资”利用为切口,通过规范管理、创新思路,提升村组织“造血”功能,“三资”整治与合同清理成效显著,农村产权交易溢价显著,集体增收成果亮眼。
截至目前,东方市产权交易中心交易总额已占全省的57.6%。去年村集体经济增收25%,今年上半年全市集体经济平均收入21.1万元,32个村村集体收入超30万元,5个村村集体收入超百万元;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05元,增长6.9%,全省排名第1。
“清旧账、立新规、树共识”三步法,破解集体资产乱象
东方市全面排查1990年以来的历史合同,收回被占土地1301.8亩,追缴欠租302万元,彻底清理历史遗留问题。整治“两超一不”合同,建立电子化动态台账,明确合同期限、价格、流转流程等标准,杜绝“暗箱操作”。通过党员带头履约,村民参与监督,强化法治意识。抱板村通过整治后,3宗土地经农交中心交易,每年为集体增收超65万元,收益用于村文化广场、环村道路等民生建设,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。
数字化管理,提升治理效能
东方市大力推进“机器管三资”平台应用推广工作,实现全市10个乡镇196个村(居)委会和186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全覆盖,平台数据录入并上线运行。全市村级账户纳入省级平台统一监管,实现报账流程电子化、资金流向透明化。2025年乡镇村(居)委会报账3490笔,股份经济合作社报账704笔,杜绝资金挪用风险。
东方市作为试点市县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清查核实工作,切实做到“地毯式”核查全覆盖,截至目前已完成35.5万亩集体土地内业指认和12.4万亩外业测绘,完成率100%。共收集流转合同1421宗,为产权确权、交易定价提供数据支撑。
强化监管,构建“阳光交易”生态
东方市严格执行“应进必进”原则,要求集体土地发包全部通过平台公开交易,严审“四议两公开”程序,引入“阳光竞价”系统和区块链技术,确保交易全程可追溯。发布微腐败警示案例,线上观摩近10万人次。强化“监督一张网”,设立24小时举报电话,接受群众、媒体监督,社会监督效能提升300%。全面排查和整改资金迟拨滞拨、财务管理不规范等资金使用管理突出问题,并针对突出问题修订完善有关财政资金管理制度。处置有关问题线索47件,立案39人、处理处分19人,留置4人、移送检察机关起诉1人,发现突出问题23个、整改16个,有关职能部门移送问题线索12件,形成了强有力震慑。
交易平台赋能,激活资产市场价值
扩大林权交易覆盖面,联合林业部门推进集体林权“资源变资产”,增设农产品部,依托北纬18°区位优势,通过品牌化运营、大数据赋能,推广“东方味美”区域品牌,拓宽热带农产品销售渠道。
依托于农村产权交易“三级服务体系”,指导村集体通过土地测绘、指界等方式,全面掌握土地范围、面积、地类等信息,为交易奠定坚实产权基础,引导村集体通过掌握的信息和市场调查,提供“清单式”指导与审核,协助村集体高效、规范准备全套挂牌材料,确保必备要素齐全,对材料进行前置合规性审查,确保符合法规及平台规则,提高交易效率。
依托省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,通过融媒体、政府网站、抖音等多渠道宣传,吸引省内外2000余名客商咨询,165名参与竞拍,有效解决了外地客商“找地难、看地累、成本高”的难题。
打造“一站式”服务闭环
构建“流转-确权-融资”全链条服务体系。联合金融机构,设立“土地经营权证服务窗口”与“土地经营权证抵押金融服务窗口”,将以往“多头跑、反复跑”的繁琐流程整合为“一窗受理”,高效核发土地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24本,解决了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。
2025年5月,不动产登记系统数据端口成功接入,成为全省首条“农交中心-不动产中心”互通互联专线。实现登记与抵押“双轨合一”,信息实时共享、进度实时可查,银行窗口直联系统,农交中心窗口可直接录入上传信息,全流程时效大幅提升,完成了“窗口整合→流程再造→数据联通”三级跨越。
使土地经营权转化为可流动、可抵押、可变现的“数字资产”,联合海南农商银行、邮储银行、海南银行三家银行驻点至农交中心,农户和经营主体凭土地经营权证可便捷申请低息抵押贷款,目前通过“土地经营权证抵押金融服务窗口”已成功放贷超1470万元,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金融动力。
下一步,东方市将持续推进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,进一步完善“三资”管理制度体系,依托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通过市场化运作与规范化管理,建立健全更加科学、合理、高效的管理模式。持续优化服务、强化监管、深化创新,推动农村产权交易在规范中提质、在创新中增效,让农村集体资产成为乡村振兴的“造血干细胞”,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的“东方经验”。
作者: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雍敏 邓卫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