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文匯報訊(記者 唐文) 香港立法會於9月三讀通過俗稱「控煙十招」的《2025年控煙法例(修訂)條例草案》,措施包括擴大禁煙區至學校、醫院出入口3米範圍、禁止輪候公共交通時吸煙、禁售加味煙及電子煙等,將分階段推行。
法例旨在減低煙草吸引力、打擊私煙市場,由於吸煙會嚴重影響健康,預計實施後香港每年可節省數十億元醫療開支,惟酒吧業界憂心經濟寒冬下過嚴規管將導致結業潮,助長無牌場所氾濫,削弱夜經濟與旅遊競爭力。
香港文匯報邀請香港酒吧業協會主席錢雋永、吸煙與健康委員會主席湯修齊,以及時事評論員、國際策略顧問鄭國鈞,共同探討控煙政策的兩難:如何平衡公共健康與經濟生計?禁加味煙是否一刀切?執法不力會否成「無牙老虎」?
焦點一:控煙十招——經濟寒冬下的時機爭議
「控煙十招」分階段實施,2026年1月起禁輪候公共交通及擴大禁煙區,2027年第二季禁非薄荷味加味煙。嘉賓對政策長遠效益認同,但對推出時機存在分歧。
錢雋永表示,酒吧業不反對控煙,但質疑經濟下行期推出「辣招」是否適宜,目前餐飲零售已現結業潮,政策將加劇惡性循環,「老闆生意差交不起租、員工失業、業主收樓,最終拖累政府福利開支。」他呼籲政府在寒冬給業界喘息空間,「生意好時再箍緊政策,老闆賺錢也願意配合。」
湯修齊歡迎法例通過,認為可加強海關打擊私煙力度,例如9月19日生效後,海關兩日內突擊四地點,檢獲私煙並拘6人,亦減低煙草對年輕人的誘惑力。委員會目標是保護非吸煙者(佔91%),並擴大免費戒煙服務,預計數十年內實現「無煙香港」。
鄭國鈞從國際視角分析,舉例印尼文化中有「不吸煙非男人」的刻板印象,導致當地醫療系統負荷嚴峻。他不視為酒吧業界與委員會兩者在「打對台」,而是呼籲健康與經濟兩者並行,建議業界將水煙轉化為「儀式感」文化(如尼日利亞的鼻煙),創造健康替代品,「兩邊開心無衝突。」
焦點二:禁售加味煙的衝擊——水煙儀式感 vs 青少年誘因
禁加味煙,尤其是將於2027年第二季實施的首階段禁非薄荷味煙,引發最大爭議。
錢雋永指,水煙收入佔酒吧戶外生意七成,預測禁令將令生意腰斬,屆時或有100間酒吧結業。他強調,水煙非純粹煙草產品,可提供「儀式感」讓酒客放鬆,禁令可能將客人推向無牌工業大廈或私宅,這些場所無消防、無監管,造成三輸局面:健康惡化(續吸尼古丁)、安全隱患(單一逃生門)、經濟損失(有牌場所失生意)。他提議,政府應允許以無尼古丁水煙作為過渡,「教育客人減尼古丁,一舉兩得。」
湯修齊引述港大研究指,25%大學生曾試吸水煙,大多因水果味而降低戒心,水煙釋放一氧化碳等有害物,室內吸食更危險,已有中毒案例入院。他擔憂無牌場所泛濫,但堅守公共衛生防線,「不會因不法分子放棄好政策。」委員會倡議盡快禁止薄荷味煙(70%年輕人首次吸煙選擇),並加強控煙酒辦、警方、海關等部門巡查室內水煙。
鄭國鈞質疑大煙草壟斷,小商戶議價力弱,禁令或助長黑市,建議業界創新,提供有儀式感的無害煙草或替代品,「時代會變,總會找到新出路取代舊東西。」
焦點三:執法、教育與未來願景——無煙世代可行嗎?
在禁煙區吸煙行為可能隨機發生,導致執法困難,部分電子煙不產生煙霧,更加難以識別。
湯修齊建議政府增加執法人手,並引入攝錄機及CCTV等科技輔助執法,同時強化公眾教育。他指出,香港控煙教育成效顯著——90年代校園吸煙相對常見,如今已極為罕見;惟電子煙衝擊中學階段,需要更多宣傳防範。他倡議「無煙世代」,即劃定某一年份後出生者終生禁售煙草產品,循序漸進實現無煙香港。
錢雋永憂過嚴規管會嚇跑投資者及旅客,影響夜經濟生態圈。他認同,香港在控煙方面成就斐然,但商界視角以經濟先行,過嚴的政策或阻礙海外投資者來港,轉向新加坡,甚至令移民潮加劇,稅務欠款等難以追收,希望政策鬆綁,協助業界共渡難關。
鄭國鈞認為無煙世代的構想,與新加坡禁香口膠類似,邏輯可行但需配合教育。他以諧音俚語 「讀萬卷書不如食萬X路」為例(諷刺抽萬寶路香煙的吸引力勝過讀書),點出年輕人易被煙草文化誘惑,需更強新誘因取代舊習慣,方能轉型成功。
監製:胡恬恬; 記者:唐文; 封面設計:張景光